5月16日,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中国信通院”)在江西省南昌市成功举办“全光运力·毫秒用算”专题研讨会。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海懿发表了题为《推进“城域毫秒用算”行动,以网强算支撑算力产业发展》的主题演讲,强调“持续开展优化算间互联能力、提升算力接入质量、深化算力应用赋能三项重点工作,共同推动城域毫秒用算网络技术体系、算网一体创新服务模式的成熟,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。”
张海懿介绍,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,打破了算力至上的传统认知,使得基础模型训练对算力的需求减少了5~10倍,行业模型训练的总计算量也明显减少,降低了行业用算使用门槛,推动了大模型本地化部署、AI终端等行业应用爆发。云、边、端协同三级架构加速普及,网络需要适应云边端协同架构,以及分布式资源调度的需求,实时推理类应用(如AI视频监控、AI质检、医疗影像分析)等需要大带宽、低时延的网络能力,使得接入云端算力也能具备类本地化体验,同时解决数据安全、算力接入成本等问题。
我国算力网络运载力持续提升
中国信通院持续支撑相关部门开展全国算力网络质量监测,目前已提出2大维度9大指标的算力网络运载力指数体系,包括枢纽间和算力接入指数,并完成一项CCSA团标的研制发布,为运载力量化评估提供了健全的标准化实施指南。
2024年,信通院联合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,持续开展网络基础数据的采集监测,编制发布了《算力网络运载力指数评估报告》,重点考察时延达标率、高速端口数、光层容量、IP层容量和综合接入节点OTN覆盖率五个运载力指数,截至2024年底,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湖北等省市运载力综合水平位列前10。
国家八大算力枢纽基本形成5ms/20ms时延圈,各枢纽均已基本形成覆盖周边省市的5ms时延圈,以及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的20ms时延圈,各省市均可实现20ms接入多个算力枢纽。光缆及光传输网络整体建设情况良好,运营商积极推动枢纽间直连光缆建设,400G光传输系统启动规模部署,高速光传输网络端口数量和占比持续增长。
推进“城域毫秒用算”,支撑算力产业发展
张海懿指出,大力协同产业各方力量,发起“城域毫秒用算”行动,推动“城域毫秒用算”网络技术体系、算网一体创新服务模式的成熟,挖掘以网强算的行业用算标杆,切实提升算力使用效能。
“城域毫秒用算”是为推动算力应用规模发展,通过构建高速大容量、确定低时延、泛在覆盖的城域网络基础设施,实现算力中心毫秒互联(≤1毫秒)、算力资源毫秒接入(≤1毫秒),算力应用毫秒服务(≤10毫秒)。其主要内容包括:
●优化算间互联能力,推进算间互联技术创新
一是推动算间互联技术创新,在OTN设备和算力网关设备通过缓存反压远端拥塞,防止流量突发丢包,同时对广域RDMA协议等进行扩展实现长距无损传输,满足智算应用的任务式调度等场景诉求。
二是持续完善算间互联网络架构,面向城市算力中心的布局,推动城域400G/800G高速光传输系统试点部署。
三是推动算网智能运营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,通过算网运维智能体、AI大小模型应用,提升网络运维智能化水平,通过构建时延地图,实现网络及业务的低时延保障。
●提升算力接入质量,促进算力接入模式创新
一是推动算力接入质量提升,推动光网络和融合网关设备向综合接入点和产业园区等用户侧部署,引入OTN P2MP和全光切片等技术,满足用户差异化的入算需求,构建城域毫秒级低时延一跳入算能力。
二是推动入算服务模式创新,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开通算网融合业务套餐,推动服务体验升级,实现算网一体接入、一体开通、一体运维等服务新模式。
三是推进算力毫秒接入能力提升,开展城市中型及以上数据中心1毫秒时延圈覆盖能力评估,加快打造毫秒入算底座。
●深化算力应用赋能,加速算力应用生态培育
以网强算,以算促用,重点挖掘毫秒算力应用,推广典型行业标杆案例。面向算力供给,为算力中心间提供毫秒级的时延保障,满足实时推理、分布式训练、实时数据同步等应用需求。大力推动各地市结合产业基础、地域优势、行业特色等情况,加强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创新应用,加快智慧城市基础服务行业创新应用,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创新应用,大力探索地方特色行业创新应用。
最后,张海懿指出,中国信通院将协同产业各方,大力推进“城域毫秒用算”的相关工作,推动城域网持续向超大带宽、无损传输、超低时延、安全可靠、智能协同方向发展,持续提升算力网络运载力质量,畅通敏捷用算通道,支撑人工智能+应用发展,赋能新型工业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