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名国际艺术策展人、当代艺术收藏家程昕东最初学习化学并非出于个人兴趣,而是响应了国家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。然而,留学法国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在法国,艺术无处不在的氛围深深感染了他。博物馆、画廊、公共艺术……这些在法国司空见惯的文化场景,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。许多人面对当代艺术时,常因“看不懂”而却步。对此,程昕东认为,艺术并非需要完全“看懂”,而是需要观赏者与作品之间建立一种理解与欣赏的桥梁。无论是传统的绘画、雕塑,还是新兴的影像艺术、AI创作,艺术家们借助多样化的媒介表达内心世界,这种无限的可能性正是当代艺术最吸引他的地方。
日前,“何论东西——程昕东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展”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幕,汇聚了来自全球九个国家的48位艺术家的53件(组)作品,涵盖绘画、雕塑、摄影、装置等多种媒介形式。程昕东还向广东美术馆捐赠《1968制造》等12件作品。程昕东接受新快报收藏周刊独家采访时表示,“我选择将作品捐赠给公立美术馆,是希望能丰富馆藏资源,助力公共艺术教育,让更多人感受到当代艺术的价值。”
当代艺术跟生活关联度更大
能够引起我更多共鸣
收藏周刊:您原本读书的专业跟艺术没什么关系,是什么契机让您介入到收藏领域?
程昕东:我当时选择学习化学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家更需要理工科人才。后来读研究生,又去了法国。在法国,艺术无处不在。我接触到了很多博物馆,看到了很多艺术作品,这对我影响很大,因此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方向。1992年,我得到一个进入法国著名的当代艺术画廊实习工作的机会,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,画廊正举办国际著名雕塑家马克·德·西维罗的展览。这个展览的开幕式对我产生了很大触动。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面,营造的一些艺术作品呈现的一些当代艺术家的创造,并且围绕着雕塑艺术作品,很多人来观赏、交流讨论,这对我触动太大了,这个职业对我的吸引力突然变得特别大。从此放弃理工科,走上了收藏推广当代艺术的道路。
收藏周刊:为什么选择当代艺术而非传统书画?
程昕东:我认为当代艺术跟我们的生活关联度更大一些。当代艺术是艺术家们个人的表达,是一种对艺术、对社会、对个人情绪等的一种个体的、独立的艺术表达方式,这些呈现能够引起我更多共鸣。
通过大量看展不断积累经验
为此领域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
收藏周刊:谈到当代艺术好像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,很多人认为自己看不懂,您认为艺术需要看懂吗?
程昕东:我觉得理解艺术并非简单的“看懂”二字可以概括,关键在于观赏者与作品之间能否建立起理解与欣赏的桥梁。在我看来,想要达成这种理解,确实存在一定门槛,它需要时间的沉淀、知识的积累,以及不断观赏艺术作品的经验。比起纠结是否“看懂”,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艺术作品的持续对话,去感受其中的魅力。况且,艺术鉴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。
收藏周刊:您最初接触当代艺术的时候,是否也会有难以理解的感觉?
程昕东:对于任何事物,尤其是想要成为专业人士的人来说,必须要经历学习的阶段。在我接触当代艺术的过程中,我通过大量观看展览不断积累经验。这些经历不仅帮助我培养了对当代艺术价值的判断能力,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持续接触艺术实践的重要性。学习是永无止境的,现在我仍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。
收藏周刊:在您看来,当代艺术最能吸引或打动您的是什么?
程昕东:我觉得是当代艺术丰富多元的表达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,艺术家们能够借助各类媒介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,以及对世界的观察、态度与立场。从传统的绘画、雕塑,到新兴的影像艺术、AI创作,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、丰富多彩,创作有无限可能。与此同时,不断涌现的新思想、新观念持续注入其中,为这一领域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,这正是当代艺术最引人入胜之处。
能激发内心丰富感受的
才会进入观众收藏视野
收藏周刊:通过您的收藏展,我们也能看到门类之丰富多元。什么样的当代艺术能够达到您的收藏门槛?
程昕东:每个人的收藏行为都蕴含着独特的个人态度与价值判断。简单来说,能够打动我的作品才会进入我的收藏视野。这种“打动”,并非单纯的情感触动,而是作品能激发我内心丰富的感受。前不久我偶然发现一位广东籍17岁女艺术家江昱彤的作品,虽然这件作品未在展览中展出,但它给我带来的瞬间触动十分特别。这种情绪或许不局限于感动,而是作品通过独特的思想价值,为生活增添丰富体验的能力,这正是值得收藏的关键所在。
收藏周刊:在考虑是否收藏一件作品的时候,首先是取决于它能够打动自己还是考虑未来的市场价值?
程昕东: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不是马上显现的,但作为专业人士,你可能有你的判断,一种超前的判断,但是它还是要经历市场的考验。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这些艺术品能否打动我。幸运的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们的价值除了在艺术、学术方面以外,可能在商业方面也能够体现出来。
收藏周刊:艺术收藏始终离不开财力这个现实条件。这么多年来,是什么支撑着您持续进行收藏?
程昕东:收藏其实因人而异,规模可大可小,所以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尽相同。如果选择收藏身边刚出道的年轻艺术家作品,价格相对亲民,大多数人都能负担得起。由于艺术品具有金融属性,在交易市场中也存在增值的可能性。这些年,我见证并参与合作的艺术家不断成长,他们作品的价值提升也为我带来了物质回报。这种良性循环,让我能够持续投身喜爱的收藏事业。
助力公共艺术教育发展
让更多人感受当代艺术价值
收藏周刊:我们都很好奇,从世俗角度看,您过去与广东的关联并不紧密,而且您是浙江人,为什么没有选择将作品捐赠给浙江,而是捐给广东美术馆?
程昕东:我选择将作品捐赠给公立美术馆,是希望能丰富馆藏资源,助力公共艺术教育发展,让更多人感受到当代艺术的价值。其实我也一直心系家乡,2020年,我就向浙江安吉图书馆捐赠了20多件当代艺术作品,明年还计划再捐赠50件,用于建立当代艺术中心。我希望通过这种“散点式”的捐赠方式,为国内公共艺术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,而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。我的初衷很简单,就是希望能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尽绵薄之力。
收藏周刊:在您的收藏里,来自广东的艺术家多吗?
程昕东:对我而言,艺术家的地域背景并非收藏的关键考量因素。决定收藏行为的,其实受到诸多现实条件制约。一方面,收藏艺术品需要资金投入,毕竟这是真金白银的交易;另一方面,即便发现心仪的作品,也可能早已被他人购藏。这些客观因素都会影响藏家与作品之间的缘分。
收藏周刊:您跟广东艺术界在此前是否也有某些渊源?
程昕东:广东美术馆对于我并不陌生。2000年,我在二沙岛广东美术馆老馆策划过两位法国艺术家的展览,后包括罗丹、达利的作品在内,在广东美术馆展出,所以我对广东美术馆整个团队并不陌生。
收藏周刊:在未来,您还会继续有收藏计划吗?
程昕东:生命不息,收藏不止。未来可能会继续捐赠给公立美术馆,给大家分享当代艺术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、对我们方方面面的提升,这是需要一生去做的。
■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乔柯羽